中醫減重有效嗎?什麼人適合?中醫觀點將肥胖分為「脾虛痰濕型」、「腸胃燥熱型」、「肝鬱氣滯型」,依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就會對應給你不一樣的調理與治療方案。而中醫減重的常見方式通常會涵蓋:內服中藥、針灸以及埋線,究竟這三種方式分別適合哪種類型的肥胖問題?有哪些人不適合?在到中醫診所掛減重門診前,一些你需要知道的觀念在這篇文章都整理給你。
攝影師:Ryutaro Tsukata: https://www.pexels.com/zh-tw/photo/5473184/
中醫減重為什麼這麼夯?體質調理才是真正關鍵
很多人以為中醫減重和市面的減重藥相同,就是抑制食慾和加強代謝,也擔心吃中藥減重會有副作用,但其實中醫減重是根據個別體質來做調養和改善的,副作用極低,和工廠大批量生產相同成份的減重藥來比,是有非常大的差距。不僅能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、時間不同來調理,還因為有醫師看診,可以更加安心。
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中醫減重的概念中就會對應給你不一樣的飲食調理方式。中醫減重會將一般人的肥胖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
一、脾虛痰濕型
脾虛痰濕型的肥胖患者屬於虛胖、水腫,手腳冰冷,中醫推薦的調理方式為健脾去濕,益氣活血。
二、腸胃燥熱型
腸胃燥熱型的人則是所謂的實胖,脂肪過多但肌肉結實,通常食慾好但排便不順,推薦適合的調理方式為清胃瀉熱,潤腸通便。
三、肝鬱氣滯型
肝鬱氣滯型多發於女性,因情緒壓力導致的肥胖,通常也伴有經期不順的症狀,推薦的調理方式為疏肝理氣,行氣消滯。
三大肥胖類型解析:脾虛、燥熱與肝鬱的飲食調理法
中醫減重中每種飲食調理的方式都推薦同時可以搭配中藥減重、針灸減重、埋線減重等多種作法,來達到最好的效果,這些都可以和中醫師詢問,以下將介紹中藥減重、針灸減重、埋線減重的原理概念。
一、中藥減重
在飲食調理之外,最常見且推薦的中醫減重方法之一就是中藥減重。中藥減重的原理與飲食調理基本上是同源,透過中醫師傳統的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而可以對症下藥,中藥減重可以做到加強新陳代謝、抑制食慾的功效,讓人可以「無痛」達到減重效果,並不需要靠意志力來抑制食慾、節食減少熱量攝取,可以說是非常推薦。
且結合飲食調整的中藥減重復胖率低,是許多人以及中醫師都推薦的減重方法。只是需要注意依據個人體質,且不可求快,否則藥量太重,容易帶來心悸、失眠等副作用,還是建議需要找到能準確調理好你體質的中醫師,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。
二、針灸減重
針灸減重的原理是透過穴道刺激,來調整大腦的飽覺與飢餓中樞,以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,另外針灸減重也有調整人體新陳代謝的效用,可以增加熱量消耗以達到甩掉脂肪的減重效果。
雖然針灸會有需要忍受一點痛,但只要施做完就結束,避免有些人吃藥會產生心悸、口乾舌燥等副作用的問題,加上中醫減重中針灸和埋線都是可以針對局部肥胖做加強,也是很受人推薦的中醫減重方法。
不過也須注意暈針的副作用,這就根據每個人狀況不同,如果真的會暈針,也可以考慮以埋線替代。
三、埋線
埋線減重的原理是中醫師運用專業的手法,將人體可以吸收的纖體線植入穴位,可以持續刺激穴道來達到提高代謝率以及加強脂肪燃燒、消除水腫的效果。埋線減重較針灸的施行時間快,痛感低,加上埋線又可以針對局部肥胖來加強,適合較少時間運動的現代人。但須注意的是,孕婦、顛癬症、紅斑性狼瘡、腎臟病患者不推薦使用埋線減重法。
中醫減重為何受青睞?健康調理打造自然體態
中醫減重透過飲食調理、中藥調理,幫助人的身體機能恢復正常,甚至到加強新陳代謝、抑制食慾,都可以說是較為順應人體自然的作法,再運用針灸、埋線等穴位刺激的方式加強效果。
相較於西醫減重來說,中醫的副作用相對少,這也是多數人推薦中醫減重的主要原因。當然每個人體質的不同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。雖然中醫減重不建議求快,但通常在半年的時間內都可以看到效果。最重要的是找到能聆聽你需求,也能對症下藥的醫師或診所,這樣真的遇到身體不適,也能馬上尋求專業醫師、護理師的幫助。